什麼是綠建材

何謂綠建材標章精神? 

主要精神為人本健康及地球永續,其中「生態」、「再生」是追求生態環境之永續發展;而「健康」、「高性能」則以滿足人本健康及舒適之需求為重點。 

國外對綠建材標章推動的情形如何?


綠建材標章是對於建築材料的環境性訴求宣告,自1977年德國率先提出藍天使標章以來,世界各國皆積極建立與建材相關的環保標章制度,且評估基準亦日臻完善。除藍天使標章外,目前世界上尚有許多綠建材相關之標章如:芬蘭建材逸散等級、丹麥與挪威的室內氣候標章、德國環保與建材的標章評估、北歐環保標章、歐盟生態標章、美國綠建材相關評估制度、日本環保標章與住宅性能評估標準-JIS、JAS對建材甲醛濃度之逸散量規定、加拿大環保標章、中國大陸的中國環境標誌等。 


使用綠建材有什麼好處?我國地狹人稠,大多數室內空間均有使用人口密度過高的困擾,與裝修建材的使用有過量的情形,造成許多材料的浪費與產生新的室內污染源且導致致癌風險值及呼吸道疾病發生率偏高,為有效控制室內污染源、延長建築物的生命週期與材料的再利用,所以研擬適用於國內本土化之綠建材評估要項與基準,並提出具體可行之管制措施以保護使用者健康及維護環境資源。

綠建材材是否較一般建材貴?建材等級分優劣,價差自然是由品質而取決,目前經調查統計,取得綠建材標章前後之產品價錢並無直接調升之虞。

綠建材之應用面為何?「綠建材」本著維護「人本健康」的要求,轉向廣義的「地球永續」目標發展,提供「建築」、「產業」及「國際化」等三面向應用,逐步提升傳統產業朝向綠色科技產業;國內亦多方在推廣綠建材觀念且持續進行綠建材標章的審查與核發。目前綠建材可應用於「建築技術規則」規定、「綠建築標章之室內環境指標」、「室內空氣品質(IAQ)管制」、「新建住宅性能評估制度之空氣環境確保」、「既有建築之綠建築改善」、「建築之健康診斷與改善」、「永續校園之室內環境」等相關制度,且符合全球「國際標準化(ISO)」及「永續營建指標 (ISO 21930系列)」推行趨勢,讓本土建築產業在世界貿易組織(WTO)體系下成為國際性產業發展。


(一) 綠建材標章起步 迎合新'健'築觀 建構優質居家環境http://www.cabc.org.tw/gbm/HTML/website/about01_101.asp

突如奇來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打亂了人們的生活腳步,也逐漸改變了人們的衛生習慣,SARS雖然可怕,但換個角度想,正因為這個新世紀的超級病毒,給了人們新的省思機會,重新檢視生活習慣、乃至於居住環境是否符合健康的條件,一股新的「健」築思潮正在建築界被討論、醞釀著,而今年由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推動的「綠建材標章」制度正要起步,就完全迎合這項新「健」築觀念。

19世紀中葉,英國因為傳染病、地下水及水源的汙染,而在1848年制訂「公共衛生法」、1851年制訂「勞工宿舍法」,大大影響了現代都市計畫的思維,重新針對居住環境的空地、道路寬度、建築高度條件等加以規範。


SARS風暴 建築業重新省思

這次全球面對SARS疫情風暴的威脅,建築界也從建築設計角度亟思根本的防疫之道;今年2月發病至今,它雖可能以飛沫或體液等密集性的接觸而傳染,但也可能和建築或運輸工具的通風和空調設備有關,因此,發展多年的密閉式、高層化的中央空調建築開始被質疑、被挑戰,回歸良好自然通風、採光,以及有綠地作為緩衝空間的「綠建築」、「綠社區」與「綠都市」等永續發展的環境,可以預見將更是未來的環境規劃方向,與過去強調「便利」、「安全」、「土地高度利用」的潮流可能產生若干衝突。

事實上,綠建築(亦稱環境共生建築)具有安全、健康、舒適、環保、永續、節能等特性,近幾年來,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也積極建立九大評估指標,順利推動「綠建築標章」制度,從鼓勵公私有建築申請標章,到行政院即將予以法制化,成為普遍性的建築常規,已經確立台灣與國際建築環保趨勢接軌的方向,如果建材也能跟著「綠化」,更能收相得益彰之效。


裝潢建材 別放毒氣

內政部建研所環境控制組組長陳瑞鈴說,為改善建材逸散甲醛等「毒氣」的問題,建研所今年內將建立「綠建材標章」,限制常用於室內裝潢的建材,其有機揮發物質的逸散量不得超出一定的標準,以確保民眾的健康。此外,取得綠建材標章的建材除了訴求健康之外,是否以再生材料製成、是否具有透水與隔熱等高性能的環保功能,也是評估的重點。

成功大學建築系系主任江哲銘指出,室內空氣品質不良的汙染源,除了來自室外的廢氣,室內裝潢建材在製造過程中,為了性能考量,經常添加各種化學物質以達到硬化、膠合及防腐等作用,以致房屋裝修完成後,這些化學物質會隨著時間和溫度變化,大量地逸散在空氣中。

江哲銘曾針對台灣北、中、南等地區數十棟辦公空間的空氣品質調查顯示,室內甲醛濃度值大都超出先進國家所要求的健康基準,而且甲醛是一種已經被證實的化學致癌物質,如果不注意居家或辦公場所的建材安全性,在台灣生活的致癌風險將比健康基準值要高出上百倍,這可能是導致癌症在台灣長年位居十大死因之首的原因之一。

成大環境醫學研究所教授蘇慧貞執行高雄市環保局委託的「高雄市辦公大樓室內空氣品質調查與健康危害之評估」結果中,指被調查的辦公大樓二氧化碳濃度在上午11時與下午3時之間,常因換氣量不足而有累積現象,濃度都高於各國室內空氣品質的建議濃度;甲醛濃度也超過世界公認的標準值0.1PPM好幾倍,應列為優先管制對象。

蘇慧貞說,大多數人在室內活動時間超過90%,但空調系統、裝潢建材及各種室內活動型態,卻會造成室內空氣汙染源,危害健康;美國由病態建築症候群所引起的生產力降低情形,據估計,損失高達150至380億元。


相對濕度 須低於70%

江哲銘說,台灣地處亞熱帶,全年溼度高,藉由空調系統控制溼度須低於70%的相對濕度,才能抑制微生物孳長,並有於利揮發性有機物質溢散;但研究發現,多數大樓的相對溼度均高於70%,且換氣效率不良,屬於病態建築,如果室內採用的是低逸散或零逸散揮發性有機物質的建材,健康就多一層保障。

除了健康之外,綠建材標章的評估指標也特別重視資源再生利用,未來國內建立標章制度後,將藉此鼓勵回收營建廢棄物再製成建材,減輕垃圾處理的負擔,例如許多合板可用淘汰的學校課桌椅再生製造,就不會有資源浪費的問題。

【 2003-06-25/民生報/A12版/綠建材專題報導◎ 記者鄭朝陽 】




『高性能的綠建材』 高性能建材打造永續環境 ---帶動21世紀建材產業升級革命
http://www.cabc.org.tw/gbm/HTML/website/about01_104.asp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追求永續發展的生活環境,建材的性能研發也因勢利導,滿足人類呵護環境、也兼顧生活品質的需求;為了推廣這些具有建築環保性能的綠色建材,同時帶動21世紀建材產業升級革命,內政部建築研究所鎖定四類綠建材,作為核發「高性能」綠建材標章的對象,將來不論土地開發者、規畫設計者或一般消費者,都能因此參與地球環保工作,為改善生活環境品質做出貢獻。

建築技術日新月益,建造高入雲天的摩天大樓已非難事;生活在不同氣候的人們,利用高性能的建材來營造舒適、環保的生活空間,使再惡劣的天氣都不影響人們正常的作息。因此,拜科技之賜,追求高性能的建材,已成了建築業打造永續環境不可或缺的一環。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環境控制組組長陳瑞鈴表示,根據國家建築實驗室檢測設備的建置進度,初期將鎖定四大類的高性能綠建材,分別是(一)隔熱綠建材(二)透水性綠建材(三)隔音綠建材(四)防火綠建材。 陳瑞鈴說,妥善利用隔熱綠建材,可以讓屋頂、房屋外牆阻擋不必要的陽光直射,在炎熱的夏季減少無謂的空調耗電,省電、省能源也省荷包;透水性綠建材主要用在人工舖面,協助雨水滲透到地表以下,改善「都市熱島效應」,增進生物多樣化,去除都市「水泥叢林」的憂鬱;隔音綠建材則能擋住惱人的震動和噪音,還給你我應有的寧靜;而防火綠建材更是確保公共安全的守護者。 要認定上述建材的各項性能是否符合綠建材標準,不但要有檢測設備,作為執行檢測依據的檢測基準也是成敗關鍵。負責規畫綠建材標章制度的成大建築研究所所長江哲銘說,建研所早已建立設備齊全的防火實驗室,配合多年的檢測經驗,對防火綠建材的認證已蓄勢待發,隔音綠建材的檢測認證工作也已準備就緒;至於隔熱綠建材部分,則由成大機械系教授陳寒濤負責制訂檢測基準,透水性舖面部分由海洋大學教授廖朝軒負責,四類高性能綠建材標章認證申請都能在今年底順利上路。


隔熱綠建材 省能也省荷包

許多人對建材性能的重要性可能還是一知半解。以隔熱建材為例,國內就有不少負面案例;台灣氣候溼熱,特別是夏季高溫往往在攝氏30度以上,人們躲避酷熱的艷陽都唯恐不及,竟有不少大樓採用全面的玻璃帷幕外牆歡迎陽光,這種玻璃帷幕大樓原本用在十分寒冷的歐美國度裡,為的是保存冬天日照輻射熱,讓室內產生「溫室效應」,不過,有人不明究裡,只因為看上它炫麗的外表就全盤抄襲,引進國內,造成嚴重浪費室內空調電力,許多大樓的中央空調系統還不夠用,必須另裝窗型冷氣機才能消暑,玻璃帷幕大樓也因此被貼上「能源殺手」的負面標籤。不過,隨著建材科技的進步,玻璃帷幕大樓已有「改邪歸正」的趨勢,不全然都是節約能源的壞榜樣,有些隔熱和遮陽設計良好的金屬玻璃帷幕大樓反而有特優的節能功效。


透水綠建材 改善熱島效應

在防震、經濟效益和景觀等因素的考量下,金屬玻璃帷幕牆具有輕量化、耐震、施工迅速、景觀開闊等優點,已成為高樓建築設計的主流,為了克服節能的困境,除了以外牆遮陽、降低日照直射玻璃的「開口率」等設計應對之外,只允許日照光通過、卻能把輻射熱阻擋在外的新型玻璃已經問世,這種建材性能就符合綠建材的要求。


在透水性舖面也有類似的情形。舉例來說,為了堅固耐用的需求,台北市政府翻新全市人行道時,一律在路基上方舖上鋼絲網,利用層層混凝土和高壓地磚,把人行道「糊」得耐壓又耐磨,如此「耐操」的人行道卻讓地表沒有呼吸的機會,好比人皮膚上的毛細孔全被堵住一樣,雨水下不去也上不來,只能順著排水溝流到更大的排水系統往外抽,這也就是都市水患發生機率逐年提高的主因之一。 人行道無法呼吸,私人社區(尤其是山坡地社區)和公共建築的基地開發也是如此;放棄透水性舖面的設計,改用堅硬的混凝土或柏油舖面,讓土壤內的微生物沒有存活的機會,土地也失去蒸發水分為環境散熱的功能,所以我們必須開冷氣才能避開悶熱,日漸高溫化的「都市熱島效應」自然揮之不去。 所幸,在全世界永續發展意識高漲下,強調生態水循環的透水舖面設計逐漸形成共識,為了克服公務員擔心的人行道抗壓強度不足的問題,日本、美國、歐洲乃至於國內的營建專家,都已陸續研發出兼顧強度與透水能力的舖面材料,這些透水性佳的綠建材若能普遍用在生活環境上,對提升都市環境的舒適度、營造生物多樣性將有不小的貢獻。

隔音綠建材 擋住震動噪音

在隔音綠建材方面,應用的層面也相當廣,許多被生活噪音所苦的民眾將因此獲得「解脫」。 例如居住在高架道路或機場旁的住家,對交通噪音想必恨之入骨,有人還因此染上躁鬱症等病症,如果無法改變居住地點,具良好隔音性能的綠建材就能幫上大忙。 目前市面上的隔音門、窗、牆、樓板等設計和產品讓人眼花撩亂,各自吹噓其隔音性能,讓民眾難以選擇。長期研究建築噪音控制的成大建研所所長江哲銘表示,將來民眾只要選擇取得綠建材標章的隔音建材產品,隔音效果都得通過國家建築實驗的嚴格把關,這種「掛保證」的產品用起來才安心。 有些公寓大廈的「內部噪音」也常令人束手無策,例如樓上住戶半夜起來上廁所,沖馬桶的水聲足以吵醒人,樓下住戶只能乾瞪眼;江哲銘說,像這種情況,選擇低震動、低噪音的馬桶建材,問題就可解決一大半了。

【2003-06-18/民生報/A12版/綠建材專題報導◎ 記者鄭朝陽】



綠建材標章制度 將在我國落地生根


這是個品牌的時代,不論是穿戴上身的服飾、鐘錶,還是吃進肚子裡的生鮮食品,都講究受人信賴的品牌,建材也有相同的趨勢,以往強調營造建築外型美觀的建材採用觀念,在新世紀的永續發展思潮中,已明顯轉向講求健康、生態環保、資源再利用與高性能等訴求,而這幾項建築發展新主流,正是國內綠建材標章制度的精髓;可喜的是,從今年底開始,這項被先進國家所認同、採用的綠建材標章制度,也將在國內落地生根。

由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推動、財團法人中華建築中心負責執行的綠建材標章制度,就是建材中的精品品牌,這枚標章象徵新世紀的建材革命,主辦單位自今年7月1日起將廣發「英雄帖」,號召設計界各路英雄好漢,為這枚重要的標章催生,有意參與設計者,屆時請密切注意聯合新聞網及民生報相關報導。


建築研究所環境控制組組長陳瑞鈴指出,觀察美國、日本、德國等先進國家的綠建材標章,都能一眼就看出綠建材的特性,例如美國的健康地毯,還標示廠商名稱、貨物批號、廠商網址和查詢電話,這類地毯強調有機揮發物質(如甲醛)的低逸散效果,讓居家環境可以在事前的裝潢材料採購就能避開有毒物質,對協助消費者的辨識相當有幫助。

陳瑞鈴說,建研所與相關承辦單位將邀集專家組成專案審查委員會,在九月間完成綠建材標章的評選,屆時消費者只要認明這枚標章,就能順利買到綠建材,不再像以前如瞎子摸象般嘗試錯誤,花了冤枉錢又賠上身體健康。她並表示,相關的綠建材檢測基準已陸續到位,有意申請綠建材標章的建材廠商,明年初就可以向財團法人中華建築中心提出申請。

統籌執行這項標章制度的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所長江哲銘指出,綠建材的認定要項可歸納為「高性能」綠建材、「生態性」綠建材、「再生性」綠建材及「健康性」綠建材等四大項,每一種特性的綠建材對人體健康或環境永續發展,都有重要的貢獻。

簡單地說,「健康性」綠建材就是對人體健康不會造成危害的建材,也是低有機揮發物逸散、低汙染、低臭氣、低生理危害等特性的建築材料。


江哲銘說,過去我國對建材的健康性比較缺乏管制,連基本的室內空氣品質建議值都找不到,加上民眾對建材的健康性缺乏概念,以致長期、直接且暴露在高風險值的室內環境中而不自知,加上空調換氣不穩定,對國人健康造成極大的危害,有些過敏病患和癌症病患均可能起因於建材的不健康。

所謂「高性能」的綠建材,是在整體性能上有高度表現的建材,這些物理及化學性能包含耐火性、防音性、隔熱性、透水性等。江哲銘表示,使用高性能建材的主要目的還是在提升建築的品質,進而提高生活環境的水準,例如使用耐火建材可以保障生命財產的安全:使用高隔熱性能的建材,可使建築內部的熱負荷減低,節省能源;利用高隔音性能的建材,既能擁有寧靜的居家環境,更有敦親睦鄰的效果;而使用高透水性舖面,則可提高基地保水能力,減少水患發生機率,並紓緩都市熱島效應,這些都是高性能建材的新價值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當前建材產業景氣低迷,一旦這些綠建材成了建築界的「精品」,必能帶動綠色科技與建築的結合,使產業、學界進行研發的跨領域整合,對於帶動整體建築產業革新獲益匪淺。


過去人們只知道取己所需,無止盡地向大自然索討資源,這種重視經濟發展、卻忽略自然生態環境平衡的作法,經過多次天然災害的洗禮和教訓,終讓人們懂得反省人類生存環境與天然資源的保存息息相關。在這項永續意識抬頭的潮流下,檢視建築材料的使用是最重要的起步。

生態綠建材的訴求目標就在建材從生產至消滅的生命週期中,除了能滿足開發的基本性能要求外,也能減少對建材的加工,使用來自大自然源源不絕、用之不竭的材料是較佳的選擇,例如竹子、黏土等等;因此,對於地球環境而言,消耗最少的能源、資源,以及排放最少廢棄物的建材,對生態環境就有加分效果。

再生性綠建材是資源循環再利用的產物,國內的營建廢棄物多半都淪為沒人要的垃圾,事實上,一些拆除或新建時廢棄的磚、瓦、石塊,都是製成再生建材的絕佳材料,善用一些廢棄木料製成木製建材,就能減少砍伐森林,也減少垃圾處理的成本,也因為如此,各先進國家早在多年前就有廢棄建材資源化比率的規定,藉此達到垃圾減量與資源循環再利用的目的。

特別在建材再生性能部分,建研所已優先針對九類營建棄物,進行回收再利用,並透過公共工程採購管道,使再生綠建材能被大量使用,進而降低成本及售價,增加國人對再生建材的接受度。

未來有關建築材料檢測及認證,國家建築實驗室已設置防火實驗群、性能實驗群及材料實驗群等三大類實驗設施,作為提供建材相關認定的整合平台,對綠建材性能給予科學的判定,對消費者辨識大有幫助。

不過,為了確保綠建材標章的公信力,未來建研所將要求申請的綠建材廠商生產作業,必須符合ISO9000及9001的品質管制流程,作為基本的認證門檻;對於取得標章的建材廠商,也會以不定期抽樣檢查的方式檢測建材的性能,若與原先送檢的樣本不符,內政部將得撤銷該標章許可,換句話說,如果綠建材的品管不佳,或廠商試圖以假亂真、偷天換日,將會踩到「大地雷」!
【 2003-06-25/民生報/A12版/綠建材專題報導◎ 記者鄭朝陽】